慶陽網訊(慶陽融媒記者 張瞳)聲陣陣響起,今日的最新資訊和訂閱知識陸續地推送過來。王女士是一位“手機迷”,平時她喜歡瀏覽手機上的各種軟件和公眾號,可讀“萬卷書”、知曉“天下事”,還能學習到各種營養搭配知識和菜品做法,豐富了全家的日常菜譜。
如今,在網絡時代下,像王女士這樣“手不釋機”的大有人在,“短頻快”的訊息和視頻充斥著人們的視野,大千世界的即時資訊和紛繁復雜的知識都碎片化地呈現出來,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學習,而承載著淡淡墨香和沉靜心境的紙質書本卻成了少數人的“執念”。
今年48歲的市民張先生從上學時就養成了睡前看書的習慣,他購買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當作枕邊讀物,每晚都要伴著燈光靜靜地讀上一會兒。在他看來,紙質圖書閱讀起來,可以通過觸摸紙張的質感、閱讀優美的字句,和作者筆下的文字進行深度思想碰撞。
經過多年的堅持,張先生家書柜里的圖書積少成多。他告訴記者:“看著圖書上留下了閱讀和時間的痕跡,還有自己隨筆寫下的心得體會,就像是和老朋友見面,充滿了美好的回憶?!?/p>
與張先生恰恰相反,今年25歲的林強更傾心于在網絡上瀏覽資訊、閱讀書籍。參加工作這幾年,他先后購買了平板電腦、kindle電子書、VR閱讀器等支持閱讀技術的電子產品。
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更新,他的閱讀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網絡化: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刷微信朋友圈、公眾號、微博、看手機新聞,白天只要有空,總要打開手機瀏覽短視頻軟件看看周圍發生了什么新鮮事,睡前則習慣了打開手機閱讀軟件看小說……林強的父母很是不解,總是問林強:“成天拿著手機玩,用手機也能看書學習?難道手機上閱讀比翻看紙質書效果更好?”
記者帶著林強父母的疑問采訪了甘肅省文聯副主席、著名作家馬步升。他說:“紙質閱讀和指尖瀏覽都是閱讀的一種形式,要辯證地看待。以前大家獲取知識的方式主要是紙質書,當我們坐下來靜靜地讀書,文字在書頁上流動,我們能遠離嘈雜的生活,用心感受書中的各種信息,與作者共情?,F在我們迎來了網絡時代,白紙黑字進入方寸屏幕,章節句段搭配背景音樂,起承轉合變身簡短解說,詩文意象融合視聽效果,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以聽眾、觀眾的角色來閱讀,這不失為一種快速閱讀的好辦法?!?/p>
馬步升告訴記者,網絡閱讀與紙質閱讀相比,有著一定的優勢。網絡閱讀方便快捷、互動性強、閱讀內容廣泛;網絡閱讀形式多樣,通常采用吸引眼球的畫面、新穎的插圖甚至以音樂、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來全面調動讀者的閱讀感官,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閱讀效果;網絡電子圖書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信息檢索,讀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閱讀信息,特別是查找資料高效便捷;在部分紙質圖書價格節節攀升的今天,電子網絡圖書成本更低。
“不過,網絡閱讀是一種快餐文化、淺閱讀,而且各類信息良莠不齊,需要讀者留意甄別。紙質圖書則更能體現出內容的深刻和文化積累,更能給讀者理性判斷、理性思考的機會,好書需要細細地閱讀,慢慢地品味。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閱讀目標選擇有效的閱讀方式?!瘪R步升說。
在這個短視頻和快資訊盛行的時代,人們往往茶余飯后都會拿起手機瀏覽,大數據時代更是細化了各類信息的推廣人群。馬步升認為,那些所謂“短頻快”的網絡信息并不能一概而論,一些只為了玩樂為目的的信息只能帶來瞬間的快樂,讓很多人都沉迷于此,而其后往往隱藏著不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虛構的事實背景,可謂是“百害而無一利”。
王天霞是隴東學院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的副教授,在平時的教學中,學生經常會遇到晦澀難懂或者冷門的知識點,她并不能時時刻刻在他們身邊進行解答,學生就會利用網絡資源對知識點進行檢索,或許一篇很短的文章、一個短短的視頻就能解決問題。網絡上還有不少學習論壇、名師課程、名家作品等,能夠突破教材課本的限制,把知識切割成各種模塊供大家學習閱讀,更便于理解和記憶,是一種碎片化且便捷高效的學習方式。她認為,只要讀者閱讀有目的、內容能辨識、瀏覽能自律,網絡上的有效資源就可以利用起來,對學術研究和能力提升大有益處。
作為一名教師,王天霞對閱讀一直有著獨特的理解。每天她都會把閱讀時間分段,早上五六點、上班之前、晚上九十點夜深人靜的時段,讀紙質書的效果最好。其他時段,她會通過手機和網絡閱讀很多經典作品,遇到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她會打印摘錄出來,遇到書中觀點晦澀難懂、爭論較大的情況,她還會在網上查閱其他讀者或者專家怎么看待。還有一些篇幅較長的名著,她會把紙質版和電影版結合起來看,達到最終消化的目的。
“讀書的目的在于陶冶性情、提高修養、錘煉思想,選擇哪種閱讀方式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把書讀懂了,把能力提升了?!蓖跆煜颊f。在紙質閱讀和指尖瀏覽之間各取所需、取長補短,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。每個人都應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,采取自己更容易接受的閱讀方式,選擇真正有精神內涵的書籍、文章、視頻等,在不斷閱讀學習中提高自己、豐富自己,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,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。